李源是河北省宁晋县民间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先后师从秦皇岛范氏医宗第四代传人王可贵、河北名老中医赵振兴先生。长期的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良好的疗效得到了患者的认可。今选取其临证医案数则,以飨诸同道。
1
血液病(血友病)
李某,男,18岁,河北省宁晋县某村人,2012年3月19日诊。
遗传血友病,右膝关节肿大反复发作,此次是2个多月前不慎摔倒碰伤,经西医输液、服药,肿胀不消,现:右膝关节肿大如碗,不能下床活动,气短不足息,胸闷,心慌、心悸,头晕乏力,2个月来发烧37.5℃—38.5℃不退,舌胖大,苔薄,两寸脉沉弱。
处方:当归补血汤加味。
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白芨10g、三七10g、仙鹤草30g、沙参30g、丹参20g、焦三仙各10g、仙灵脾6g、五味子5g、麦冬15g、青风藤10g、松节5g。5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3月24日二诊。
药后效可,体温降至37.5℃以下,膝关节肿减轻,乏力、胸闷、心慌、气短消失,自觉能起床活动。舌淡红苔薄,脉沉弱。
处方:当归补血汤加味。
黄芪30g、当归6g、赤芍10g、仙鹤草30g、茜草10g、炒蒲黄10g、沙参20g、丹参30g、焦三仙各10g、仙灵脾6g、青风藤10g、白茅根10g、青蒿15g、松节5g。5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3月29日三诊。
药后效佳,体温正常,能下床活动,膝关节肿大进一步减轻,舌淡红苔薄,脉沉。
处方:当归补血汤加味。
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仙鹤草30g、茜草10g、炒蒲黄10g、沙参20g、丹参30g、焦三仙各10g、仙灵脾6g、青风藤10g、白茅根10g、三七10g、松节5g。5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4月4日四诊。
药后膝关节肿大基本消失,能下床轻微活动,精神好,欲再服药巩固。
处方:白芨30g、三七30g、地龙30g、白僵蚕30g、甘草20g、生蒲黄30g、制猪蹄甲(制)50g、仙鹤草30g。诸药研粉,装胶囊,每次6粒,每日3次,可做为较长期的巩固用药服用。
方药简析:此病中西医皆视为难以治愈之病,患者找我就诊,主要是为了解除其当前的发热和右侧膝关节肿大等病症。余据中医辨证之理,方选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而取得佳效,此亦证中医所论之血虚可致发热之理论的临床实用性;也更加证实了中医临床治疗疾病,“辨病”是仅供参考的,临证时我们可以“不认识病”,但是绝对不能不辨证、不识证,就像此病例疗效的取得,如果我们还是着眼于“血友病”本身,而去运用中药治疗的话,估计仍是难以取效的。当归补血汤为宋代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中的处方,临床用于劳倦内伤,气弱血虚、阳浮外越引起的肌热面赤,及妇人经行、产后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收口者等。我们以此为主方,以当归补血汤为主方先后加入相应的对症或引经药如:青风藤、三七、松节、白茅根、青蒿等,而取得佳效。后所配制巩固疗效之散剂,其中白芨、三七、蒲黄、仙鹤草可止血、活血;地龙、僵蚕、制猪蹄甲(代穿山甲)可化瘀通络、散结,以促进血肿的吸收。诸药相配伍共同其到止血、活血、消散血肿之效,对于本病的整体治疗和巩固疗效有一定作用,可作为本病的基础用药,较长期的服用。
2
胃癌术后呕恶
李某,女,58岁,河北省宁晋县某村人,2012年1月26日诊。
胃癌次全切术后1年半余,一般情况可。近1个月来,出现呕吐痰涎,早晨及下午加重,吃饭时呕恶,近日咳嗽,咳嗽加重时亦引发呕吐,轻微烦躁,舌淡红苔微厚腻,左关脉弦旺。
处方:连苏饮合温胆汤化裁。
苏叶2g、黄连2g、枳实3g、神曲10g、半夏6g、茯苓6g、橘红6g、竹茹6g、甘草5g、乌梅6g、生炒麦芽各10g、生姜3片。2剂,水煎频服,日一剂。
2013年1月29日二诊。
药后效佳,呕吐痰涎、呕恶、咳嗽等症均基本消除,并述:服完第二剂药后,下午3点左右头部出粘汗,于今日早上头部及全身又出一次粘汗(说:这是手术后1年多来第一次出汗,感觉非常舒畅)。现:仍轻微咳嗽,目胞晨起轻微浮肿感,余可,舌淡红苔薄白,脉沉。
处方:苏叶2g、黄连2g、枳实3、神曲10g、半夏6g、茯苓20g、橘红6g、竹茹6g、甘草5g、乌梅6g、生炒麦芽各10g、生姜3片。3剂,水煎频服,日一剂。
服完药后电话告知:诸症消除,饮食、二便正常,一般情况良好,愈。嘱其注意避寒、保暖,饮食上近阶段要少食多餐,避寒凉。
方药简析:连苏饮出自薛生白《湿热病篇》,书中只列药物,未出方名。河北名医李士懋教授命名为连苏饮,其他医家亦有称之为苏连饮者。以此方治疗湿热或胃郁热呕吐,疗效确切而迅速;温胆汤一般认为记载于《外台秘要》卷十七,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临床运用时其辨证要点为胆郁痰扰所致之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等。临床应用以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为依据。本例患者为胃癌术后,且据其临床表现具备此二方之辨证病机要点,故以此二方合方化裁,因患者体质虚弱,故小其量,中病即止,并加神曲、炒麦芽等健胃消食之品,服后效佳。
3
眩晕
温某,女,36岁,石家庄市公交公司司机,2012年10月31日诊。
头晕目眩反复发作数年,20天前加重,持续发作,以致不能工作。在石家庄市第一医院诊断为:内耳性眩晕,住院治疗两周,效果欠佳。现:头蒙不清、昏昏沉沉,走路不稳、头重脚轻,左半侧头痛、头沉,左眼发胀,微恶心,不欲食,面部烘热、发烫,轻微浮肿貌,舌红苔薄,脉沉弦。
处方:眩晕专方加减。
仙鹤草40g、白术20g、泽泻30g、茯苓20g、石楠藤15g、蔓荆子10g、山药15g、五味子3g、炒枣仁10g、当归15g、元胡10g、红花3g、生地20g、大青叶15g。7剂,水煎服,日一剂。
印堂穴、双侧少商穴点刺放血,随即觉头昏减轻。
2012年11月7日二诊。
药后效佳,诸症均大减,自觉已能上班开车,现:头部左半侧不适,轻微面部烘热感,耳鸣,舌淡苔薄,脉沉。处方:原方减茯苓、炒枣仁;加石菖蒲6g、射干6g、前胡6g。7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11月14日三诊。
药后效佳,自觉无不适,现:耳鸣仍有一些,欲再服药巩固。
处方:11月7日方 7剂,水煎服,日一剂。服后遂愈。
方药简析:泽泻汤方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其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现代临床常用于内耳性眩晕症的治疗;大剂量仙鹤草、茯苓亦可治疗内耳性眩晕,我们临床以泽泻汤合大剂量仙鹤草、茯苓常用于各种眩晕症的治疗取效颇佳,并定名为眩晕专方;当代名医干祖望教授治疗眩晕有一验方:山药、五味子、炒枣仁、元肉、当归组成,余验之临床效佳;生地配大青叶可引血下行可解除面部烘热感;石楠藤、蔓荆子可治疗头晕痛;石菖蒲、前胡、射干用于治疗耳鸣效佳。据病症,诸方药化裁而用取效颇捷。
4
产后足跟痛
刘某,女,29岁,河北省宁晋县某村人,2012年8月7日诊。
产后足跟痛6个月,甚时疼痛不能践地,晨起为重。经多方治疗后疼痛有所减轻,但反复发作,不能根除。现:足跟痛,晨起重,活动后稍减轻,穿高跟鞋则痛不能走路,右侧重,腰酸、空软不适,小腹坠胀痛,口干,舌淡裂纹,少苔,两尺脉沉极弱。
处方:补肾活血方加味。
熟地20g、川断15g、怀牛膝20g、丹参15g、骨碎补15g、元胡10g、鹿茸5g、覆盆子15g、五味子5g、巴戟天15g。5剂,水煎服,日一剂。
外用:苍耳草全草剁碎,适量加水煎煮后泡脚;白天取大片苍耳叶3、5枚,垫在脚跟处,日换一次。
2012年8月12日二诊。
药后效可,口干减,腰腹痛减,现:足跟痛依然,阴雨天加重(我们当地这几天连续下雨)舌淡裂纹,苔薄,脉沉弱。
处方:原方加青风藤10g、追地风6g、威灵仙10g、木瓜15g、透骨草15g。5剂,水煎服,日一剂。外治如前。
2012年8月18日三诊。
药后效佳,口干消失,足跟痛减轻,腰酸减,现:腰酸,足跟痛,舌淡红苔薄,裂纹消失,脉沉。
处方:8月12日方减木瓜、透骨草;加穿山龙20g、五味子3g、独活10g。5剂,水煎服,日一剂。外治如前。
2012年8月25日四诊。
药后效佳,自觉已不痛,在家还试穿了高跟鞋2、3个小时。欲巩固。
处方:鹿茸5g、巴戟天15g、五味子3g、川断15g、覆盆子15g、熟地30g、骨碎补15g、威灵仙5g、元胡10g、青风藤15g、追地风6g、怀牛膝15g、丹参10g。5剂,隔日服药一剂 ,日一剂。外治如前,愈。
方药简析:临床治疗产后足跟痛内服方剂一般补肾活血、止痛即可。其关键还在于用苍耳全草剁碎,适量加水煎煮后泡脚;白天取大片苍耳叶3、5枚,垫在脚跟处,日换一次,此方法乃得自民间传授,我临床运用十数年,不但对产后足跟痛效佳,而且对于中老年人的各种足跟痛亦取得较好疗效,临证可验证之。
5
荨麻疹
张某,男,23岁,河北省宁晋县某村人,2012年8月21日诊。
全身起红斑、痒一年余,诊为:荨麻疹。曾多方就诊,打针、输液、服药效果不佳,现:近日加重,每傍晚全身起红斑、瘙痒,抓骚至半夜痒渐止而能入睡,服用西药抗过敏药能略微减轻,刻下:昨晚服药后,红斑大部分已消退,只剩余部分抓痕,仍略瘙痒,口干,腹胀,不欲食,倦怠、乏力,舌苔白厚而腻,脉细数。
处方:苍术6g、厚朴6g、陈皮6g、甘草6g、紫草10g、黄芩10g、制首乌10g、佩兰10g、青皮10g、红花5g、白茅根15g、天花粉15g、苍耳子10g、白蒺藜15g、赤芍15g。5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8月26日二诊。
药后效佳,瘙痒基本已无,口干、腹胀减轻,现:只是轻微起红斑,即很快消退,舌苔渐薄,脉细。
处方:原方减赤芍;栀子10g。3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8月29日三诊。
药后效佳,已基本不再起红斑、瘙痒,自觉浑身轻松,饮食如常,舌红苔薄,脉沉。
处方:原方减赤芍;加生地10g。3剂,水煎服,日一剂。服后遂愈。
病方论:患者已患病一年余,曾在多处就诊效果不佳,服用多种抗过敏西药,虽偶有一时之效,但总是不稳定,反复发作,痛苦莫名,以致影响生活、工作。此次是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时有一位同行亦在我门诊闲坐、聊天,当时,患者一进门就能明显看出其倦怠的面色、面容,就坐后,我让其伸舌一眼望去,心中便有了“平胃散”的体质状态的病象。谓聊天同行说:此患者乃平胃散证体质而并发于皮肤之病态,当取“平胃散”为主方治疗可愈。于是处方平胃散调理其体质状态,合皮肤病基本方五颜六色汤(紫草、黄芩、制首乌、佩兰、青皮、红花、白茅根),由于其以红斑、瘙痒为主症,故再加入苍耳子、白蒺藜以止痒,加天花粉生津以止口渴,随证加入或赤芍、或栀子、或生地,以清热凉血消除红斑。药证相对,起效迅速,服用10余剂即使疾病解除,后又多次随访不再发作,此亦是行医中的一件乐事,故此整理成文以飨诸同道。
6
感冒后继发打鼾一例治验
王某,女,35岁,河北省宁晋县人,2012年2月26日诊。
诉:近2周来严重打鼾,声震全屋,以致家人无法正常休息,甚是苦恼。起因为2周前外感,鼻塞、咽痛、头蒙,经治疗外感愈。遗留咽部不适,打鼾。多处求治效果不佳,找我就诊。现:除打鼾外,咽部不适,口干,手指关节处皲裂,平素白带多,外阴刺痒,舌苔花剥,脉细,查见:扁桃体和悬雍垂肿大(但不甚红肿)。据症辨为:阴虚火旺,余毒不解,攻窜咽喉,以致气道不利,肌肤失养,妇科受累。治宜:滋阴降火,解毒散结。处方:引火汤加味。
熟地30g、巴戟天10g、五味子5g、茯苓6g、麦冬10g、夏枯草15g、连翘10g、大青叶10g、蚤休15g、元参15g、浙贝母10g、桔梗6g。5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3月3日二诊。
服药5剂,打鼾略减轻,手指关节皲裂明显减轻,查见:扁桃体下端及悬雍垂肿大略减轻。舌苔花剥处微长薄白苔,脉细。
处方:熟地30g、巴戟天10g、五味子5g、茯苓10g、麦冬10g、夏枯草15g、连翘15g、蚤休15g、元参15g、浙贝母10g、桔梗6g、车前子10g、竹茹10g。5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3月9日三诊。
药后效佳,现:打鼾大为减轻,妇科白带、刺痒亦大为好转,手指关节皲裂痊愈。咽喉似有粘痰不适感,舌苔微白腻,脉细濡。
处方::熟地30g、巴戟天10g、五味子5g、茯苓10g、麦冬10g、夏枯草15g、连翘15g、蚤休10g、元参15g、浙贝母10g、桔梗6g、炒牛蒡子10g、藿香6g、佩兰6g。5剂,水煎服,日一剂。服完后诸症均失,愈。
按:感冒后继发如此严重的打鼾,阅历所及,实属罕见,余临床多年,仅遇此例。从其症状表现来看,该患者平素应该就是阴虚火旺之体,感冒后余毒未清,虚火、余毒合邪,以致咽喉、气道不利而鼾声雷鸣。方用引火汤滋阴清热,引火归元;连翘、蚤休、元参、夏枯草、大青叶解毒散结;浙贝母、桔梗,利咽化痰、畅通气道,又可引药入肺经。二诊、三诊随证加减之药,其中,车前子配竹茹可利水消痰,减轻咽、喉、气道之水肿状态,炒牛蒡子利咽消痰,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浊。诸药相配滋阴清热、解毒散结、通利气道、滋养肌肤,一方而使诸疾均消,愈如此顽且复杂之证,亦是行医过程中一件兴事,记之以飨诸同道。
7
夜半失眠一例治验
胡某,女,33岁,河北省宁晋县人,2012年1月15日诊。
诉:夜半失眠2年半余,近1个多月来加重。2年多来每年冬至至来年夏天病情加重。患病以来曾多方诊治,遍服中西药,效果不佳。经人介绍,就诊我处,现:每晚12点左右准时醒来,再难以入睡,至早上5点左右困意袭来,可略睡一会,甚是苦恼。乏力,烦躁,舌苔微腻,右尺脉沉弱。据症辨为:胆腑郁热,阴阳不相接续,阳不入阴,而致失眠;湿浊内郁,清阳不展,而失眠、烦躁、乏力症见。治宜:调达气机,接续阴阳;化湿升清,安神解郁。处方:柴胡三仁汤加味。
柴胡12g、黄芩6g、党参10g、甘草10g、半夏12g、杏仁6g、白豆蔻6g、苡米20g、郁金15g、夏枯草30g、炒枣仁20g、葛根15g、夜交藤30g、预知子12g、合欢皮15g,姜枣为引。5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1月21日二诊。
药后效佳,诉:服药当晚即整夜安睡。现:夜半失眠消失,自觉上火,口唇干燥脱皮,情绪不稳定,易着急,舌淡苔腻,脉沉。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党参5g、甘草10g、半夏6g、杏仁10g、白豆蔻10g、苡米10g、郁金15g、炒枣仁15g、夜交藤30g、预知子12g、合欢皮15g、连翘10g、栀子10g、丹参20g。5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1月28日三诊。
药后自觉舒畅,诸症均消,欲再服几剂中药巩固。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党参5g、甘草10g、夏枯草30g、半夏10g、杏仁10g、白豆蔻10g、苡米10g、炒枣仁15g、夜交藤30g、预知子12g、合欢皮15g、连翘10g、栀子10g、丹参20g。5剂,水煎服,隔日服药一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安睡良好,愈。
按:本例患者夜半失眠,且冬至日至夏至日加重,具有规律性。此病证,中医一般认为是胆腑郁热,阴阳气不相顺接,阳不能按时入于阴所致。余在跟随恩师赵振兴老中医学习期间曾讲述过,此类病患临证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可获奇效。据患者的临证表现来看还有湿阻清阳不升之证。临证用柴胡三仁汤疏解胆腑、清宣湿阻、调达气机,方中半夏、夏枯草夏至日采收,均为得天地阴阳气之半,用之为引经;炒枣仁配甘草山东德州孙朝宗老中医用于夜半子时所发疾病的调治有良效;葛根、郁金可升清阳化湿浊;夜交藤、合欢皮能解郁安神。二诊时情绪不稳、湿邪仍盛,用小柴胡合恩师赵振兴老中医自拟夜交藤预知子汤(夜交藤、预知子、合欢皮、连翘、栀子、丹参),此方专门用于七情为病,情绪不佳之调治,效果奇佳;再加三仁以增强化湿之力。诸方药合用共凑调达气机,接续阴阳;化湿升清,安神解郁之效,方证对应,从而使患者在服药当晚即解除失眠之苦,可见中药疗效慢之论可以休矣……
8
夜半胃脘疼一例治验
周某,女,28岁,河北省宁晋县某村人。2012年12月10日诊。
诉:夜半胃脘疼半月余。二胎生产后21天。因生产后几天内和家人闹情绪,而致乳少,剑突下不适,初未在意,后逐步加重,现:夜半胃脘部疼痛剧烈,以致不能入睡,剑突下压痛,偶尔身感寒热,口微干,乳汁减少,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脉弦。证属:胆气郁滞、胃土不伸。治宜:疏胆调气,止痛,通乳。
处方:柴胡12g、半夏10g、黄芩10g、党参10g、甘草5g、郁金15g、金钱草30g、炒枣仁10g、元胡10g、漏芦10g、路路通15g、桔梗6g。3剂,水煎服,日一剂。
2012年12月14日二诊。
药后效佳,夜半胃脘疼消失,现:晨起口干,乳汁仍少,大便已通畅,舌淡苔薄,脉微弦。
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半夏3g、党参15g、甘草5g、郁金15g、金钱草15g、漏芦10g、路路通10g、桔梗6g、蹄甲15g、王不留15g、炒枣仁6g、元胡6g、当归15g。5剂,水煎服,日一剂。
按:该患者缘起于生产后又着急,情志不畅,而致气机失调,胆气不舒,胃土被克,依据中医子午流注与脏腑配属关系分析,子时为胆经旺,胆气被郁,故子时发作。我们处方用小柴胡疏调肝胆气机,炒枣仁配甘草山东德州孙朝宗老中医用于夜半子时所发疾病的调治有良效;加郁金、金钱草可清利胆腑,消除胆腑郁热;元胡活血止痛;漏芦、路路通、桔梗,通经下乳。诸药合用可疏胆调气,止痛,下乳。服药三剂即取得佳效。二诊主要处方以通经下乳为主,服药8剂收功。可见药证相应,即可取得效佳。